溪明老秘 发表于 2009-5-9 08:33:34

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font size="4">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font>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font size="2">三明市环境保护局课题组</font>——</p>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最近一个时期,由我局牵头,围绕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后劲的促进与影响的子课题,突出抓住“后劲”二字做文章,认真制定了调研工作方案,组织了调研工作班子,由局主要领导带队,先后到市区的三钢、三化、三农、三塑等重点企业和沙县、尤溪等重点县(市、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要求各县(市、区)环保局等部门、单位提供调查基础资料,共收到书面材料19份,同时查阅了大量资料,召开了由局领导和主要业务科室负责人及环保高级工程师参加的专题会议,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后劲的关系、我市环保工作现状及影响经济发展后劲的主要矛盾及对策、措施等问题,反复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br/>&nbsp;&nbsp;&nbsp; 一、环境保护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中的地位和作用<br/>&nbsp;&nbsp;&nbsp; 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是一对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矛盾,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的挑战。我市作为沿海改革开放区腹地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又地处闽江上游,环境保护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三明市区由于“先有工业,后有城市”,工业区与居民区、文教区紧密相连,工业污染排放直接影响市区的环境质量。据环境监测、调查和统计,七十年代中叶,在沙溪中检出了硫化物、磷、铬、酚、汞、砷、锌、氰化物、氨、甲醛和三硝基等有害物质,有些有害物质浓度大大超过了国家允许标准;1979年我市被国家列为全国75个重点污染城市之一;1995年市区的降尘污染与鞍山、包头并列全国第一,环保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而且,当前兄弟地市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排名不断前移,面对这样的压力,我市如何改善环境质量,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使经济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前进步伐,已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br/>&nbsp;&nbsp;&nbsp; 江总书记曾经深刻地指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事实上,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导致发展上的高成本。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我国仅废水、废气造成的污染损失每年达540亿美元,占 GDP的 8%,这一比率与 1998年全国的经济增长率相等。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1998年我国因洪灾造成的损失达 2400亿元,加上当年用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费用达 4800亿元,共计 7200亿元,相当于我国当年的经济增长总额。九十年代初期,我市想通过发展水泥制造业促进经济发展,没有充分考虑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设备的先进性,没有将预防环境污染和解决环保问题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没有全面地、前瞻性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从根本上采取治理措施,在全市盲目布点,大上中、小型水泥项目,使全市共有水泥企业达102家/ 164条生产线,至今仍有近50%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利用,并有31家企业的31条生产线被国家列为淘汰落后工艺设备的对象,有1亿多元的固定资产被闲置和浪费。我市山场广阔,竹木资源丰富,前些年各地都建有不少规模小、工艺落后、排污量大的小造纸厂,仅1996年关闭34家小造纸厂就造成4360多万元的资产被闲置或损失。<br/>&nbsp;&nbsp;&nbsp; 保护环境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客观要求。通过推动环境保护,工业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从控制污染源头、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入手,实现了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例如,三钢公司加强排污管理,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开展废水循环利用,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吨钢新水耗为53.07吨,比1995年降低72.18吨,年循环利用各类工业废水12435.6万吨。仅高炉炉体冷却水循环系统,每年可减少外排水量1700万吨节约生产费用297.5万元;建成的煤气回收利用工程,每年回收高炉煤气6700万立方米,形成8000万立方米工业煤气和429.6 万立方米民用煤气的年供气能力,年可减少6000吨民用煤消耗。又如,青纸公司通过加强环保工作,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使生产成本显著降低。纸袋纸系统吨浆水耗75m3,比国内同类产品降低1倍;吨纸水耗65m3,比国内同类产品降低10%;浆板系统吨浆清水量仅为3.5m3,吨浆板耗水20m3,居国内领先水平;纸袋纸系统回收吨碱成本750元,浆板系统回收吨碱成本仅340元,比国内同行业平均成本降低了3倍以上。再如,三化公司对电石炉烟气净化装置进行了改造,回收石灰窑窑气,利用窑气中的二氧化碳作原料,生产双氰胺产品,变废为宝;回收烟尘原料,生产油焦球代替块煤,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300吨。<br/>&nbsp;&nbsp;&nbsp; 由此可见,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是辩证统一的。保护环境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由之路。要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中促进发展,避免短期行为,抛弃那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br/>&nbsp;&nbsp;&nbsp; 二、我市环保工作现状和目标任务及影响经济发展后劲的主要矛盾问题<br/>&nbsp;&nbsp;&nbsp; 经过“九五”期间的艰苦努力,我市环保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工业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环保行政执法和监督管理逐步上轨道、规范化,辖区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局部有较大的改善。<br/>&nbsp;&nbsp;&nbsp; 至2000年底,全市列入“一控双达标”考核的534家工业企业都已实现了达标排放;列入总量控制的12种污染物,都控制在省下达的排放总量指标内,尤其是废水中的砷和工业固体废物、工业粉尘排放量比上年度分别削减了72.8%、58.9%、51.8%;辖区地表水水质都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三明市区空气环境污染指数控制在二级水平内,主要污染物总悬浮微粒(TSP)的年日均值基本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比上年度下降了4.9%,是建市以来的最好水平。<br/>&nbsp;&nbsp;&nbsp; 市人大九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市今后五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把三明建设成为福建内陆区域中心城市,区域功能定位为重要绿色产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生态旅游胜地和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城镇化水平达到36%,力争到2005年全市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5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与之相适应,“十五”时期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扭转工业污染防治被动的局面,实现以污染防治为主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转变,使局部环境质量有较大的改善,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过渡,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力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到2005年,全市所有工业污染源全面实现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里规定的指标内,辖区地表水优于国家Ⅲ类标准,城市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6%以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环保投入稳定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50%、80%、35%以上,全市危险废物回收和处置率达100%;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5%,水土流失率控制在4%以下,自然保护区(包括小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0%以上。三明市区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分别达100%、46%,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80%、100%、37%。<br/>&nbsp;&nbsp;&nbsp; 围绕实现上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目标,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但是目前我市经济发展与环保工作还不相适应,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八个方面:<br/>&nbsp;&nbsp;&nbsp; (一)地理区位特殊,水环境问题特别敏感,制约了以排放有毒有害废水为主的相关产业发展。<br/>&nbsp;&nbsp;&nbsp; 辖区的主要溪流(沙溪、金溪、尤溪)都是闽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分布在两岸的工业企业,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水直接影响到闽江中、下游的水质,尤其是危及中、下游上千万人的饮用水源安全。地理区位决定了我市水环境问题特别敏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市以排放有毒有害废水为主、又难以治理的化工、造纸等行业的发展。<br/>&nbsp;&nbsp;&nbsp; (二)工业结构特殊,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制约了新建项目的发展。<br/>&nbsp;&nbsp;&nbsp; 目前,我市的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以污染严重的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火电等重工业、原材料工业为主,工业能源又以燃煤为主。这样的工业结构决定了工业污染相当严重,污染源点多面广,排污总量较大。而且我市的重点工业企业大都建成于五、六十年代,生产工艺和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环保历史“欠帐”较多。2000年,我市排放工业废水2.14亿吨、废气858.77亿标立方米、固体废弃物4.71万吨,分别占全省总量的37.2%、30.4%、51.5%,但同期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总量的6%左右,这说明我市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走了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扩张的路子,大量的物料流失和能源浪费变成了“三废”,排入环境造成污染,尤其以大气和水污染最为突出。当前,国家对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严格控制的政策,没有排污总量指标的区域,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象我市这样的工业结构,省里原来分配的排污总量的使用已趋于饱和,而且环境敏感性较强,使新上项目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限制了工业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br/>&nbsp;&nbsp;&nbsp; (三)市区地貌特殊,不利于空气污染物消散,直接制约了以排放有毒有害废气为主的市区工业企业的发展。<br/>&nbsp;&nbsp;&nbsp; 市区属典型的丘陵河谷地形,静风多,雾日多,大气逆温现象较严重,地理条件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消散,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环境空气中的降尘严重超标(2000年超标率达60%),总悬浮颗粒物也偶有超标;原已建成的三钢、三化、三农、三塑等污染较严重的工业企业,排放的废弃物已占用了市区绝大多数的环境资源。若要再上新项目,必须削减原有污染物、腾出环境容量空间后才有可能考虑。<br/>&nbsp;&nbsp;&nbsp; (四)环保科技的支持能力相当薄弱,污染治理仍存在技术和资金上的困难,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br/>&nbsp;&nbsp;&nbsp; 一方面,目前一些污染治理存在技术不过关问题,无法全面、稳定的达标。例如,三钢、三化等重点企业,普遍存在大量的无组织排放现象,仅三钢的烟(粉)尘、三化的氨气的无组织排放量就分别占该公司总排放量的85.4%、45.9%,三钢混铁炉粉尘污染、焦化含氰和苯并芘废水污染、65孔焦炉出焦烟尘污染;三化低浓度含氮废水和烟气二氧化硫污染;味精生产废水的氨氮污染等都存在治理技术不过关问题。还有三农公司按省里的要求必须于今年6月底提前实现全面达标(目前还有总磷、氨氮两项不达标),但至今还没有找到可行的治理技术。这次上海同济大学与我市开展产学研协作,我局组织了二十多个需治理的企业前往洽谈,但没有一家谈成签约,同济大学认为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基于这样的境况,不要说发展,就是维持现有生产规模都有困难。另一方面,一些污染治理项目投资大,存在资金筹措难等问题,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进度缓慢。例如,三钢、三化要完成未达标(含无组织排放)的污染源治理和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任务,共约需投资1.5亿元。再一方面,经过近十几年来的污染治理,尤其是开展了“一控双达标”工作,我市已建成了1670台(套)的污染治理设施。但这些设施由于受治理工艺、技术和资金的限制,运行成本较高,企业压力较大。据统计,2000年全市污染治理设施年运行费用达1.16亿元,仅三钢的环保设施年耗电成本就达4000万元;三农公司处理高浓度废水,每吨费用达4元,全年约需500万元。这也是一些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率不高,甚至成为摆设的重要原因。<br/>&nbsp;&nbsp;&nbsp; (五)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染日益严重。<br/>&nbsp;&nbsp;&nbsp; 目前我市地表水水质属有机物污染,除受工业污染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生活污染源和养殖业污染比重加大,而城镇发展由于受技术、资金的制约,没有对污染治理设施进行规划和建设,除三明和永安两市区建设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环保基础设施外(但管网配套建设还不完善),各县城以及人口稠密的乡镇都还未建设规范化的生活污染源处理设施,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直接排入溪河,污染环境。<br/>&nbsp;&nbsp;&nbsp; (六)自然资源开发不当,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和破坏。<br/>&nbsp;&nbsp;&nbsp; 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潜伏着相当严重的生态危机,拦河筑坝建水库以及沙溪开发梯级电站后,水流减缓,自净能力下降。工业固体废弃物大量占用土地简单堆弃,河道坡岸弃土倒渣现象屡禁不止,影响行洪,污染水质。重点湖库,如东牙溪水库、安砂、金湖都不同程度的出现富营养化,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造成植被破坏、引发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据1997年全省遥感普查结果,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24.3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0.3%。<br/>&nbsp;&nbsp;&nbsp; (七)思想认识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制约了环保与经济的协调发展。<br/>&nbsp;&nbsp;&nbsp; 一是建设项目“先上车,后补票”,甚至“逃票”的现象仍有发生。有的项目建设周期较长,期间受治理技术、资金及生产经营等影响,“三同时”制度执行较困难。二是一些排污企业的经营者,包括一些地方和部分经济部门的领导,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依然存在重经济、轻环保和地方保护主义观念,甚至法制观念淡薄,我行我素,擅自闲置或不配套环保设施,对环境造成污染。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法人和实体经营者的环保责任不规范。在企业改革和改制过程中,企业法人或实体经营者频繁更迭,污染治理的责任和资金落实困难。尤其是一些中、小规模的租赁、承包经营企业,在环保工作上存在短期观念和马虎应付思想,甚至借故推诿环保责任。<br/>&nbsp;&nbsp;&nbsp; (八)环保队伍建设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制约了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br/>&nbsp;&nbsp;&nbsp; 环保队伍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当前环保工作的需要,尤其是队伍数量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管理手段落后、支持保障体系严重滞后。环境监理和监测技术、能力也还不能满足环保执法和环境管理的要求,存在自动化水平低,应急处理能力不强等问题。<br/>&nbsp;&nbsp;&nbsp; 三、环境保护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中的对策<br/>&nbsp;&nbsp;&nbsp; (一)牢固树立“双赢”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br/>&nbsp;&nbsp;&nbsp;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当务之急是加快发展,但我们必须全面、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化对发展的认识。可持续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 GDP增长,不能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因此,必须将经济、社会和环境一起纳入领导决策层的视线,将环境成本纳入各种经济分析和决策的过程,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好生态环境,充分考虑环保现状和要求,摒弃那种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急功近利的做法,统筹考虑,使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br/>&nbsp;&nbsp;&nbsp; 其次,要重视环保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在目前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协调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一个缓慢和艰苦的过程,应对环境现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对污染变化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科学合理地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在制定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区域开发和城市规划时,都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综合效益分析,避免决策中产生重大失误,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结合我市环境状况实际,实行“分区保护”战略,针对市区等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以及沙溪敏感的水环境问题,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限制污染型工业企业的发展;针对环境容量较大、自净能力较好的不敏感区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促进经济发展。要把环保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规划的制定过程必须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见,经论证、审批后,要严格贯彻执行。<br/>&nbsp;&nbsp;&nbsp; (二)加大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推进新的经济增长。<br/>&nbsp;&nbsp;&nbsp; 首先,要认真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坚决淘汰或搬迁污染严重、工艺落后、资源消耗大的工业企业,腾出环境容量上新的项目,例如,调减三农公司有机磷类农药的生产能力,开发生物农药等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少、环境影响小的产品。<br/>&nbsp;&nbsp;&nbsp; 第二,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行清洁生产,积极调整工业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路线,使用清洁原材料,从产品的材料、生产工艺和使用的全过程对污染进行控制。例如,大力支持和推动三明塑料集团发展聚烯烃薄膜和PP合成纸产品,以减少DOP、DBP等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如菜地)造成的污染。<br/>&nbsp;&nbsp;&nbsp; 第三,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强化管理,扶优助强,优化组合,支持一些优势企业进一步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市区一些重点企业,如三钢、三化都有扩大生产规模的要求,三钢计划“十五”期间实现年产200万吨钢,三化计划建设2.5万吨1—4—丁二醇项目,应通过“以新带老、增产减污”,解决原有的一些污染问题,调整出污染物排放总量上新的项目,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路线,选用清洁原料,减少污染物的排放。<br/>&nbsp;&nbsp;&nbsp; 第四,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乡镇工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水平,同时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建立适应乡镇企业发展的工业小区,实行污染集中控制。例如,将乐县规划建设水泥工业小区,淘汰原有的机立窑熟料生产工艺,采用先进的旋窑生产技术,集中烧制水泥熟料,实现污染集中控制和产品质量及工艺技术的升级。<br/>&nbsp;&nbsp;&nbsp; 第五,要加大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力度,落实“三废”综合利用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重点企业开展主要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科研工作,加强综合利用,并在全市区域内进行整体协调和配套,使一个企业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生产原料,促进企业彼此合作,共同发展,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态工业系统,在工业系统内消化产生的污染物,减少外排量。例如,改造三明水泥厂水泥生产工艺,利用三钢产生的钢渣,生产特种水泥和高性能的混凝土掺合料,每年可完全消化三钢排放的20多万吨钢渣,年产特种水泥60万吨。又如,合理选址、布局,并实行政策引导,集中建设消化三化灰渣等市区燃煤锅炉产生的粉煤灰和炉渣的机砖厂,生产规模可达年产4000万块砖。<br/>&nbsp;&nbsp;&nbsp; 第六,积极争取发展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小的项目。积极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增量投入,盘活存量资产,把有限的人、财、物用于关联性强、有基础、有特色、潜力大、市场好、效益高的行业和产品的发展上。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结合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重点,组织力量进行攻关,提高环保科技的支持能力;培植具备一定条件和规模的环保产业,加快发展污水治理、环保设备、环保技术咨询等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br/>&nbsp;&nbsp;&nbsp; (三)加强科学管理,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br/>&nbsp;&nbsp;&nbsp; 首先,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市的经济发展也应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有利于政府、企业和有关单位与国际接轨。要实行污染物排放全过程控制,巩固和扩大“一控双达标”成果,切实加强监督检查,扩大对污染源的监控范围,抓大不放小,严格执行排污申报、排污许可证等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系统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污染物排放动态管理和所有工业污染源稳定、全面地达标排放。对被关闭、淘汰的企业,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吊销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断电、断水、拆除设备,防止已关停、淘汰的企业死灰复燃,坚决杜绝“十五小”和结构调整淘汰的“五小”企业污染回潮。对自然停产或被依法责令停业治理的企业,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督促其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未经治理达标并经环保部门验收通过,不得开工、恢复生产。要认真抓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按照“以新带老,增产减污,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的原则,实行行政区域和重点企业排污总量自求平衡,努力实现环境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推动企业自觉开展污染治理工作。要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落实项目的“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在项目选址、布局、规划、审批和施工时把好关,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抓好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的竣工验收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行为,遏制新污染源产生。<br/>&nbsp;&nbsp;&nbsp; (四)强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区域环境和资源优势,推动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br/>&nbsp;&nbsp;&nbsp; 要开展全面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研究制定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按照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准和要求,切实整治和改善三明市区自然生态环境,加强矿产开发、水利资源利用、农林产品开发、交通工程建设以及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环保工作,尤其是要高度重视保护东牙溪、安砂水库以及金湖的水质,抓好“三溪”(沙溪、金溪、尤溪)流域两岸一重山造林绿化及水土保持工作,建立“三溪”流域危险废物(含病、死亡禽畜)卫生填埋规范化处理工作体系,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要结合城镇化建设,大力推广沼气技术,配套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处理设施,制定和落实城镇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要注重发挥我市自然资源和旅游优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努力把三明建设成为闽西北重要的生态旅游胜地,推进三明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积极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增加植被覆盖率。<br/>&nbsp;&nbsp;&nbsp; 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积极改造传统的第一产业,大力扶持和推动旅游经济、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将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新模式。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减少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的使用量,开展绿色食品的系列开发及加强对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逐步建立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农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要以县域经济的突破作为全市实施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切入点,因县制宜,形成有特色的和完善、稳定的良性经济产业链,从而实现全市经济的新发展。<br/>&nbsp;&nbsp;&nbsp; (五)建立和完善环保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环保投资环境。<br/>&nbsp;&nbsp;&nbsp; 进一步拓宽环保资金渠道,形成各级投入与向上争取相结合,单位筹资与银行信贷相结合,个人投工投劳与社会捐助捐款相结合,引进外资与国内配套相结合的治污资金筹措机制。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财政预算,开设专门科目,做好资金综合平衡,确保环保投入占 GDP比例逐年稳步提高。根据国家和省里的有关规定,要把环境监测、监理、宣教、科研等环保部门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的经费预算中,切实解决有些地方环保部门“吃排污费”的问题。要加强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严格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把排污费全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认真做好排污费解缴工作,执行分级解缴制度,严格按照规定将排污费主要用于污染源治理和区域性污染防治,确保排污费集中使用。按照“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费用”的原则,积极探索排污总量有偿使用和流转的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招标、拍卖等形式,使环境资源市场化、货币化,逐步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资源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尤其是要多渠道筹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积极吸引外商和社会资金,采取BOT等方式,投资建设城市(县城、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置场等。<br/>&nbsp;&nbsp;&nbsp; (六)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和监督管理水平,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br/>&nbsp;&nbsp;&nbsp; 环保队伍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要加强环保部门建设,在即将进行的机构改革中,要落实中央关于“在机构改革中,环保部门属于加强的部门”的精神,充分考虑环保部门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强化环保部门的职能作用,保留能独立行使职能的环保机构,以维护环保队伍的稳定,并调整和优化环保队伍,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环保领导岗位,切实提高环保队伍的综合素质。<br/>&nbsp;&nbsp;&nbsp; 要提高和发挥环境管理办公自动化网络的作用,以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和环保应急处理能力;要加强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按照省里的要求,分期分批逐步配套和改善环境监测工作装备;还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要求,分期分批逐步开展环境监理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市环境监理所要在2~3年内达到一级标准要求(在机构上要争取成立市环境监察支队,编制15人;在执法装备上要与执法要求相适应,当前急需配备一些汽车、水质快速测定仪、声级计、酸度计、林格曼仪、照像机、摄像机、计算机等),各县(市、区)也要在2~3年内达到既定的二、三级标准要求,以提高环保监测、监理能力和监管水平,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要敢于执法,严于执法,善于执法,不徇私情,严厉、果断地查处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br/>&nbsp;&nbsp;&nbsp; 四、配套措施<br/>&nbsp;&nbsp;&nbsp; (一)组织措施<br/>&nbsp;&nbsp;&nbsp; 1、深化环保工作“三个一”原则。以落实各级环保目标责任制为“龙头”,以城市(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为基础,切实建立各级党政一把手和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环保工作负责的量化考核制度。继续落实“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 的要求。协调落实“创先评优环保一票否决权”,实行联审、会签制度。<br/>&nbsp;&nbsp;&nbsp; 2、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负责、多元化环保投入、公众参与及监督等环保工作机制。<br/>&nbsp;&nbsp;&nbsp; (二)政策措施<br/>&nbsp;&nbsp;&nbsp; 1、制定排污总量指标有偿使用和流转的管理办法,使环境资源市场化、货币化,提高企业经营者治污、减污的积极性。<br/>&nbsp;&nbsp;&nbsp; 2、制定优惠政策,如对用于环保治理设施的电价进行优惠,以减少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费用,落实“三废”综合利用的财税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br/>&nbsp;&nbsp;&nbsp; 3、建立和完善统一监督管理体制。理顺和落实相关部门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上的职责,形成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br/>&nbsp;&nbsp;&nbsp; 4、制定管理办法,强制推行和使用可降解的餐具、塑料包装袋等,扶持环保产业发展,控制“白色”污染。<br/>&nbsp;&nbsp;&nbsp; 5、制定政策,引导和推广使用灰渣砖,禁止取新土制砖,以减少植被破坏,推进废物综合利用。</p>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left">课题指导:张发录<br/></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