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党校开学典礼经典讲话,既有思想高度,又有理论深度!
关于文风、学风和作风建设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在2012年省委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王建军来省委党校参加学习培训的,大多是中青年领导干部和工作骨干,年富力强,正处在人生重要成长期和干事创业黄金期。对处在成长期和黄金期的各级干部来说,树立什么样的文风、学风和作风,是一个伴随人生始终、必须经常面对的重大问题。下面,我就以文风、学风和作风建设为题,谈一些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一、关于文风所谓文风,是指文章的风格,同时也指时下普遍形成的文章的风气。文章宣扬思想,承载教化,提出主张,推进工作,自古就有“不朽之盛事”、“经国之大业”之说;文风体现党风、反映作风、影响民风,不仅关系个人形象,也是领导干部工作态度和行政能力的缩影。运用“笔杆子”是实施有效领导的重要方法之一,“文如其人”是古今中外的普遍共识。如何衡量文风好坏?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是,讲让人听得明白的话,写让人看得懂的文章。如果费了半天劲,别人听得不明不白,看得一头雾水,就谈不上好文风。特别是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责任,对下要能够释疑解惑,用通俗的语言把道理讲透彻;对上要能够反映实情,用简洁的语言把意见表达准确。因此,提倡以清新、简约、明快、直白的语言文字风格为党和人民服务,应该是各级领导干部转变文风的主要目标和追求。总体上看,近年来,我省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文风是好的,省委省政府多次对改进文风、会风提出要求,大力压缩各种会议、文件,全省上下形成了不尚空谈、讲求实干、注重落实的浓厚氛围。但一些不良文风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有的大话、空话、套话比较多,云一朵、雾一片,云里雾里,大而化之,不知所云;有的照搬照抄照转,“剪刀加浆糊”、“复制加粘贴”,东拼西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的置身度外,言必称古人、名人、伟人,唯独没有自己的话;有的喜欢以自身为尺度,做八股文章,用生癖怪异的观点、词汇“绑架”他人;有的奉行报喜得喜、报忧得忧,一味迎合,只会唱高调,不会讲实话、讲真话;有的长篇大论,搞“注水文章”,生怕写短了、讲少了,显示不了水平,等等。文风的正与否,既与品德、胸怀、修养有关,也与勤奋、务实、历练相联。好文风源于好文德。文章和讲话是一个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客观反映。一个干部只有树立起与党和人民要求相适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用好的文风为党和人民服务。“立言者,必先立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分析当下普遍存在的人民不十分满意的文风,究其原因,是一些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说到底,是党性不纯、私心作祟的表现。培养好的文风要从培养好的品德做起。好的品德对党的干部来说,就是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能把持自己。端正文风,必须放下架子,与人民平起平坐,读懂人民,贴近民心,说大众话,办百姓事,讲人情味。改进执政党的文风,要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处理事物,把务实、朴实、真实贯穿其中。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人实在,文风才会实在。好文风源于深厚的思想理论功底。许多名宿大家无论是写文章还是作报告,往往思接千载,妙语如珠,这都是以丰富的知识作底蕴的。翻开《毛泽东选集》,睿智鲜明的风格扑面而来,生动活泼的语言满纸皆是,深刻的辩证思维贯穿全卷;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总是以最通俗的话揭示最重要的问题,达到“片言以居要,一目能传神”的效果;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给全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深刻教育。读领袖文章,学领袖讲话,对我们是智慧的开启、理想的升华、工作的导航、文风的洗礼。我们都是党的各级干部,职务和作为无法向领袖看齐,但学习领袖的思想、观点、方法、文风,则义不容辞,而且学好了终身受益。伟人的思想就是时代的思想,党的领袖的主张就是全党遵循的准则。希望大家多读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不断的读书、学习、思考中,提高理论素养,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思想端正了,文风才能端正。理论功底扎实了,文风才有根基。好文风源于面向社会的实践。实践出真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党的很多干部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身上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群众血脉相连、声气相通,和群众打成一片,讲话、写文章,反映群众心声,表达群众意愿,生动鲜活,深受群众欢迎。现在我们的一些干部学历高了,见识广了,讲话、写文章却离群众越来越远了,大道理来,大道理去,“车轮子话”重复讲,不靠谱的新词反复用,群众想听的话、喜欢看的文章不会说、不会写。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生活的底蕴、实践的底气、群众的底数、人文的底功。希望各级领导干部更多地走出机关,面向实践,用群众的感受去体验社会,用群众的语言去表达思想,用群众的评判去改进文风。尊重群众、躬身实践是检验文风的重要标准。二、关于学风学风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词典的解释,指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一种是毛主席的解释,他老人家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我们今天所谈的学风,应当是毛主席倡导的全党的学风,因为我们是执政党,学习是执政党的永恒追求。党的学风与党的宗旨、党的作风、党的生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密不可分的。建设学习型政党,既要改造我们的学习,也要改进我们的学风。总体上看,我省大部分党员干部学风是好的,能够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学习能力在不断提升,党性观念在不断增强,知识素养在不断提高,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志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陷于具体事务多,静下心来读书少;有的不善于触类旁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有的自以为是,读了几本书就觉得穷尽天下知识,写了几篇文章就觉得是大家高手了;有的学习的系统性不强,只看小报杂志,不看经典名著,只看辅导材料,不读原著原文;有的只读书不思考,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孤芳自赏;有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闲聊时夸夸其谈,一遇事就束手无策,应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句话;有的不是用学习武装自己、提升自己,而是装门面、做样子,看似谦虚谨慎,实则绣花枕头;有的基本不读书、不看报、不看现代媒体新闻,不了解新知识,不关心新事物,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等等。这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改变。要学会学习。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学会学习,对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一个考验,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严肃话题。学会学习,首先,要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在我看来,学习是为了适应生活、适应工作、适应社会,更好地生存。人生是一个过程,它丰富多彩,需要不断地补课,不经常补课就会被生活淘汰;工作是丰富生活的方式,而且充满艰辛和挑战,不努力工作,生活就少了激情和乐趣;社会是联合起来的单个人,人与人要交流、要交往,相互学习就是最好的交流和交往。适应生活,适应工作,适应社会,才有精彩的人生。其次,要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在我看来,学习因人而异,是简单、快乐的事。如果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说明还没有学会学习。那么,怎么样才能解决好学习问题呢?第一要常态化,就是要养成习惯;第二要去情绪化,情绪好要学习,情绪不好更要学习,不被情绪左右的学习效果最佳;第三要选择化,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有限对无限,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第四要实践化,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学用相长;第五要系统化,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按兴趣学习,与工作结合,说内行话,办内行事。最后,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要学习经济知识、政治知识、文化知识、社会知识和党的建设知识。凡对生活有益的知识、对工作有补的知识、对人生有用的知识,都要尽可能地去学习。学多了,眼界心胸就开了;学多了,处理问题的点子办法就有了;学多了,驾驭自己的能力就强了。能驾驭自己的人就是最成功的人。要学会思考。论语《为政》篇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那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持。学与思的结合,也是改造学风之题中应有之义。在自然界,最奇妙的是人的大脑,最美好的是人有思想。字是造出来的,智慧是创造出来的,光会读书,不会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味地苦思,而没有相应的知识作支撑,不去创造,就会流于空想。学会思考,三个因素很重要:一是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两个方面;二是要有独立的判断,对是非曲直、真假虚实有洞察力和鉴别力;三是要有规律意识,能够见微知著,举一反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要学会运用。学习、思考都要与运用结合在一起,学习、思考的成果都要转化为生活、工作的行动。不结合、不转化、不运用,学得再多,想得再深,都没有意义。学会运用,有四点必须要注意:一要坚持实践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中的问题要比书本上的问题复杂得多,只有勤于实践,勤于学习,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才会得心应手。二要坚持辩证法。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学习、思考也是如此。一种形式学习,一种方式思考,容易僵化;多种形式学习,多种方式思考,就会有比较、有鉴别。学会比较和鉴别,就可以避免偏差和失误。三要坚持大众化。党的各项工作归根到底都是群众工作。干部的学习思考除了满足自己的生活、工作需要以外,更多的是能够经世致用,成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武器,只有融入大众的生活,感悟群众的智慧,才能避免象牙之塔的孤独,享受希望田野的快乐。四要坚持知行合一。知行常相须。知是认识、是学习、是思考,行是实践、是运用、是转化。知行合一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去私心行大道。人类的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如果把学习和思考看作是私人财富,就是一个自私的人,自私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三、关于作风作风,是指人们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同时也指文艺家或作品的风格。党的作风,通常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纪律作风和领导作风等。总体来说,全省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作风是过硬的,各级领导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积极践行“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保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除前面讲到的文风、学风方面的问题外,在思想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想和信念发生动摇,在工作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浮躁和不按规律办事,在生活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攀比和虚荣,在纪律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牢骚和懈怠,在领导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民主和务实,等等。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体现党的宗旨,代表党的形象,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强党性、转作风,努力做良好风气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当干部要有品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干部的品德问题既是职业操守问题,更是政治品行问题。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官风”决定民风。我们党成立90年来,在干部问题上一直在倡导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直在致力于解决干部品德方面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一直在丰富和完善德的标准和内涵,并形成了被人民认可、被干部接受的德的共识。在我看来,当干部要有品德,核心有两条,大公无私,公道正派。私心重的干部遇事先替自己打算,难以办好大众的事;干部不正派,群众就缺乏安全感。去私心、守公道,就是干部最具体的品德。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首先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一个公道正派的人。干部品德出问题,往往都出在私心重、不公道上。当干部要重修养。修养对干部个人来说是内在的品质,对他人来讲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我们是党的干部,党的干部要讲共产党员的修养。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刘少奇同志一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最近,为准备这次讲话,我重温了刘少奇同志这篇文章,又受到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文章很朴实、很生动,也很深刻。建议同志们抽空读一读,肯定大有裨益。党的干部要重修养:第一,对党的事业要无限忠诚,对党的领袖要充满爱戴,对党的理论要温故知新。第二,在顺境时要修养自己,在逆境时更要修养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放纵自己、随波逐流。第三,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努力锤炼,尽可能地逐步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品德。适当地发挥长处,具体地克服短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第四,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必要的时候能够理解、容忍各种误解和屈辱而毫无怨恨之心。第五,不矜功,不自伐,常“慎独”,功成不必在我,不能有任何骄傲自满之心、之态,要有互助精神、团结精神、平等精神和公仆意识。当干部要完善性格。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由于每个人出身的背景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人的性格也各异。有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话说得虽然有点极端,但性格对人的影响的确存在。性格阳光、开朗、坦荡的人,容易让人接受;性格怪异、孤僻、冷漠的人,打起交道来就很费劲。能够让大多数人接受的性格就是好性格,能够让大多数人接受的作风就是好作风,反之则不然。好性格不一定有好作风,但不好的性格一定不会有好的作风。对党的干部来讲,塑造性格的过程也是党性锤炼的过程,有性格有脾气无可厚非,但性格和脾气要服从党性,凌驾于党性之上的性格、脾气要不得,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性格、脾气更要不得,有这样性格和脾气的干部用不起,也走不远。当干部要不断历练。经历对每一个干部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吃一堑、长一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经历丰富的人若善于总结,就会把经验上升为智慧,有智慧比有经历、有经验重要。干部的好作风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后天形成说的是要有历练,有经历才会有历练。干部交流就是组织提供的历练机会。每一个干部都要珍惜组织提供的机会,干一行爱一行,既要有恒心熬得住,又要出政绩干得好。党的干部终生都在历练中,终生都在补课中,越历练才会越成熟。每一个干部都要做生活历练、环境历练、工作历练、岗位历练的有心人,在历练中培养好的作风,在历练中健康成长,在历练中接受党和人民的选择。当干部要讲感情。作风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感情问题,怎样想就会怎样做。总想着自己是干部、是领导,做事情总端着一幅架子放不下来,自己端着难受,群众看着生厌。你和群众没感情,群众离你就很远;你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也没义务尊重你、支持你。不论当干部、做领导,一定要想明白一个道理,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岗位是暂时的,职务是暂时的,留给人们的口碑却是长久的。想要留给群众一个好的口碑,就应该放下架子,把自己当群众。只有扮演好普通群众的角色,才有资格扮演好干部和领导的角色。角色转换就是感情转移,把感情转向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好作风就会油然而生。总而言之,文风、学风和作风是一具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体,学风纯则文风正,文风正则作风硬,作风硬则风气好,风气好则国泰民安。今天借此机会,谈了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希望大家也能对这几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努力实践。来源:2012年第2期《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自信、自觉、自由——在2015年省委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王建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谋篇布局,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特别是从政治局面,提出了坚定这个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从价值观层面,凝炼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法制层面,作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指向鲜明,导向清晰。今天,我就从政治、价值观和法治三个层面,以自信、自觉、自由为题,谈谈认识和思考,同大家一起交流和共勉。第一个问题,谈谈自信自信,从字面上讲,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从心理学上讲,是指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的结果,是一种有能力或采用某种有效手段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的信念。对一个人来讲,自信是追求的支撑,也是成功的前提,唯有自信,才能在困难挫折面前保持乐观,从而想办法战胜困难挫折。毛主席曾诗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充分展示了他的自信人生和豪迈气概;对一个政党来讲,自信是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前途命运的自我意识、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和实践信心。这种信心可以看做是政治自信。政治自信,是政党成员对自己所在政党政治目标、政治理论、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组织的价值认同,是基于一定政治信仰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是源于对政党的热爱和忠诚而产生的一种内在的骄傲和自豪。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俄罗斯时鲜明地提出了“鞋子论”: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说的都是自信问题。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的政治自信,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增强政治自信,对共产党人来讲意义重大。政治自信可谈的内容很多,我侧重于如何增强谈点认识。在学习提高中增强政治自信。我们都是党员,都是党的干部。党章规定的八项义务,第一条就是对学习的要求。重视和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我们党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在党要靠党,在党要爱党。靠党爱党就要学习党的理论,熟悉党的政策,遵守党的纪律,不破党的规矩。具体到来党校学习的每一位学员,进党校就要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提高政治理论素养,这是党校姓党的重要体现,也是党校同普通高校的主要区别。对在新时期履职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最迫切要解决的是理想信念问题和思想作风问题,最需要加强的是理论武装和明辨是非。信念问题、思想作风问题,都要经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来提高,理论武装和明辨是非也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来强化。学习和实践是终身的修行。无论是在党校学习,还是在平时工作中实践,都要重视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和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集大成者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学习掌握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把握了贯穿其中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人民性思维,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就会宽起来,我们想问题的层次就会高起来,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会多起来。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重要的学习任务,通过自觉学、认真学、系统学来增强自己的政治自信。在锤炼党性中增强政治自信。党性是党的根本属性。共产党的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共产党人无论想问题、搞研究,还是做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到第一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原则才会有政治自信,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才能做到政治自信,有政治自信的党员才是合格的党员,有政治自信的党员领导干部才是称职的领导干部。在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很大篇幅,旗帜鲜明地阐述了什么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我们党有哪些纪律和规矩、党员干部应该如何遵守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提出了“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的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自觉践行。党性锻炼对于每一名党员来说,是一个渐进的、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永无止境。我认为,途径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组织的教育和管理。每一位党员,无论职位高低,都是党组织的一员,有组织的人就要自觉接受组织的教育和管理,而不能自行其是,老子天下第一。党的干部一定要明白,离开组织,个人将一事无成。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最重要的是心中有党、心中有组织的修养。锤炼党性,最重要的是锤炼听党的话、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第二条是个人的认知和自律。党性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体现在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共产党员的党性,最根本的还是个人的修为。认知是一种修为,自律更是一种修为。要认知,凡是党要求的都自觉遵守;要自律,凡是党不允许的都坚决不做,认知和自律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政治自信的表现。对党的自觉认知,对己的严格自律,就是对党组织最好的支持、最积极的贡献。在建功立业中增强政治自信。学习上的进步,党性上的增强,最终都要落脚在为党工作、为民谋利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责任和担当也是政治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有自信才会有责任,有自信才会有担当。每个党员干部,岗位不同,分工不同,责任有大有小,担当有轻有重,在什么岗位就要承担什么责任,分管什么工作就要尽到什么责任,不论履行什么责任都要尽心尽力把事做对,都要尽职尽责把事做好。责任与担当有联系也有区别,责任是本分,担当是能力。建功立业光有责任还不够,还要有担当。大事大担当、中事中担当、小事小担当,没有责任的担当做不对事,没有担当的责任做不好事。做对事、做好事,自信才不会盲目,做对事、做好事,自信才能经受住考验,共产党人的自信就是能够经受住党和人民考验的自信,而不是自我感觉良好、党和人民不认可的自信。为着党和人民的考验,我们必须建实功立实业,在建功立业中不断升华自信。第二个问题 谈谈自觉自觉,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或是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从哲学上讲,是指内在自我发现、外在自我解放的意识,是人类在自然进化中通过内外矛盾关系发展而来的基本属性。自觉作为一个人的基本人格,首先是受感情支配的。爱与憎、喜与厌决定了人们自觉的基本态度和方向。同时,人们的自觉行动既受先天因素影响,又受后天培养影响。对人对事来讲,自觉都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概念,体现的是自律的行为、负责的态度和担当的精神。自律行为是每个人应有的鲜明品格,负责态度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立场,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应承担的时代责任。我理解,一个自觉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修养、有觉悟、有境界的人,一定是一个待人厚道、让人接受、受人尊敬的人。古人讲:“先修身而后求能”、“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类似的名言警句还很多,说一千道一万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有高度的自觉,都要敬天道、畏人言、守底线。党的干部不在真空中生活,所有普通群众碰到、遇上、经历的事,党的干部都会碰到、遇上和经历,碰到、遇上、经历该怎么对待和处理?我的看法是,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对待和处理是最好的眼光和最务实的办法。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强调要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核心价值观,凝练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共产党人,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理应带头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人做事做官。“24”个字面面俱到谈,难免顾此失彼,我选取“24”字中的诚信、敬业、公正“6”个字,谈点思考。党员干部应自觉做诚信的人。写一个“人”字很容易,只有一撇一捺,但真正做好这个一撇一捺的确不容易。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在研究它,我们每个人每天也都在实践它。在人的一生中,除了童年时期外,其他每个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都与追求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关系。青少年求学阶段是人生追梦的定位时期,中年工作阶段是人生追梦的奋斗时期,老年休养阶段是对人生追梦的反思时期。由此看来,价值追求在人生各个时期中不可或缺,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答案。追求做一个平凡的人,就会有平凡的人生答案;追求做一个不平凡的人,就会有不平凡的人生答案。不论追求做一个平凡的人还是不平凡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靠谱的人。在我看来,一个诚信的人就是一个靠谱的人。诚信之于普通人讲是靠谱,之于党员干部讲既要靠谱又要让人信赖。诚信的党员干部组织信任、干部群众信赖,不诚信的党员干部组织不信任、干部群众不信赖。党员干部得不到组织的信任、得不到干部群众的信赖是可悲的。要让组织信任、让干部群众信赖,党员干部必须做诚信人,讲诚信话,办诚信事。诚信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党员干部应自觉做敬业的事。人生要做的功课很多,最需要做好的是两件,一是做人,一是做事,人和事是连在一起的。前面说了做人要讲诚信,接着说做事要讲敬业。敬业可从三个角度来衡量:一是用力做事,二是用脑做事,三是用心做事。显然,第三种境界要高一点。要做事就要敬业,敬业就要把事放在心中应有的位置,只有放到位才能办得好。要做事就要知事,知事之大小、深浅、难易、远近,不知则做不好事。要做事就要懂事,天下事都要靠人为之,为好人才能做好事,事在人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做事还要不怕事,越怕事越做不好事。对党员干部来说,做事很大程度体现在为党和人民工作上,工作是党员干部实现个人价值的基本途径,也是人生的重头戏,演好人生这场重头戏,最重要的是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敬业也不例外。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工作是快乐的;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工作是乏味的。既然我们逃避不了工作,那么就要用快乐的心情和健康的心态对待工作。岗位都是平凡的,今天做了明天还要做,叫工作;今天做了明天还想做,叫事业。“要”和“想”一字之差,成了工作和事业的分水岭。对党员干部来说,我们既要干好工作,又要努力开创事业。干好工作、开创事业,党员干部才会有出彩的人生。党员干部应自觉做公正的官。公正是个很好的词,公公道道、正正派派,党员干部做官如果能得到公正这两个字的评价,应该视为莫大的褒奖。俗话说得好,人公不语、人正无诽,意思是人公道了说法就少,人正派了中伤就小。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也是为官的生命线。在座的不少同志都是公务员,公务员“公”字在前,“务”字在中,“员”字在后,这个排序也告诉我们,做公务员,首先要有公心,要谋公利,要办公事,公私分明才称得上是公务员,公私分明才能正确履职;公务员都有职级,也都分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不管怎么分,在群众眼里,都是大大小小的官,为官公正群众就拥护,为官不公正群众就不拥护。公正不公正,最直观的判断是为了谁。一心为大家叫公正,一心为小圈子为的越多越不公正。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小圈子害死人。讲得振聋发聩。共产党人天下为公,除非有私欲、有野心,才会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关照自己小圈子那一套。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凡是搞小圈子的,最终都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机关算尽反而误了卿卿性命。党的干部,群众眼里的官员,一定要始终牢记公者千古、私者一时,一定要视公正为从政的准则,一定要公公道道做事、正正派派为官,只有公正了,才能为人生留下一个好口碑,为人生铺就一条安全路。第三个问题,谈谈自由自由,从字面上讲,是指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约束;从法律层面上讲,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从哲学层面上讲,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是人类价值认识中的共识元素,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党在国家层面上,强调国家独立、人民自由、民族平等、领土完整;在社会层面上,强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上,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不论用什么字眼来解释自由,自由终归是把双刃剑,掌握和运用的好,自由创造的是财富,掌握和运用的不好,自由造成的是灾难。再进一步说,世界上只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人生在世,最朴素的道理是要活着,活着才能体会到大千世界的美好,体会到家庭人伦的亲情,体会到亲朋挚友的友情,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活着就要有活法,大家看“活法”这两个字,“活”字右边是“舌”,千口为舌,左边是三点水,舌头有水才能活,有什么样的水才能活?在我看来,有清水、净水、好水才能活。再来看“法”字,右边是“去”字,左边也是三点水,这三点水是要去掉的,去哪三点水?在我看来要去偏见、去贪欲、去侵犯,因为偏见、贪欲和侵犯与法是格格不入的。“活”要清净好,“法”要公正威,合起来就是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踏踏实实生活,就是出于公心、正己正人、维护法的权威,这样的活法就是正常人的活法。联系到党员干部,也有一个活法的问题,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活法”与“依法”是紧密相联的,“自由”与“守法”是相辅相成的,就看怎么选择了。换句话说,自由是追求也是选择,人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选择必须守法。法治与自由内涵和外延都很深、都很宽,我怕讲不到位,就收窄到为官从政自律谈点看法。官身原本不自由。对党员干部来说,当了干部入了党,与普通群众相比,就多了一份责任和义务。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往前冲”是冲锋号;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座右铭;改革开放新时代,“白加黑”“五加二”更是很多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中国的事情,向来是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村看村户看户,老百姓看干部。在我们党内,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既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基本的工作方法。如果领导干部“对别人讲法治、对自己搞自由,对群众讲守法、对自己说例外”,则必然影响和败坏党风民风。当党员、做干部,特别是当领导干部,就意味着要主动放弃一部分普通公民享有的自由,就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在责任和义务面前要学会舍得,舍个人利益为党尽责任、为民尽义务,党就信任你、民就爱戴你,舍不得则得不到。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想做官就不要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做官。我们要铭刻在心。如果又想做官、又想发财,被党和人民抛弃是迟早的事。一个被党和人民抛弃的人,自由便没有任何意义。官身不自由才会有安全,官身自由了离不自由就近了。人生极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徐才厚、令计划往日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自由,正是由于风光过度、自由过度,最终走向了一条不归路,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许多腐败分子在忏悔录中都说到想过普通百姓平静的生活,想同家人度温馨的时光,还有可能吗?没有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为着人民过美好生活,为着自己过踏实日子,守法是最明智的选择,也是最真实的自由。从政就要受约束。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法则,都要依法则运行。自由与规矩相辅相成。对党员干部来说,自由是以遵守党的纪律为前提条件的,只讲个性、不讲党性,只讲自由、不讲法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党的队伍就会散、就会乱、就会失去民心!近年来,中央查处的不少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无不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的乱象。去年10月,中组部干部监督局在分析违法犯罪的多名原领导干部反省材料后发现,81.4%的人认为自己犯罪与不懂法有关。其实,不是“不懂法”,更多的是“不尊法、不学法、不守法、不用法”。作为党员干部,既是公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带头学习法律、带头敬畏法律、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领导干部从政履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必修课,这门必修课合格了,才会懂得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才能培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才能落实“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法律是带电的高压线,决不能触碰;纪律是说一不二的硬杠杠,决不能有意无意地去违背。在法律面前搞特权,在纪律面前搞变通,终究是要吃苦头的。自律才能享自由。自律是获得自由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自由如果不以自律来约束,肯定会妨碍和侵害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人生在世,追求自由无可厚非,但世界太大、诱惑太多,自由不可能没有边界。自由的边界在于对自由的选择,能自律者可以大胆选择,不能自律者选择还是小心为妙。自律在常人看来是对自由的一种约束和限制,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却是一种素质和本领。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一句寓意很深的话,他说:“顶不住眼前的诱惑就会失去未来的幸福。”借用这句话,管不住自己的欲望,就不要盲目去追求自由。别人的自由百分之百是不适合自己的。无数事实证明,唯有给欲望安上闸门、给行为划上边界,方能知足则止、正道直行,只有这样,人生的幸福、真正的自由才会长长久久。同志们,自信、自觉、自由是党员干部在成长过程中始终要面对的问题。自信成就事业,自觉体现人格,自由寄托美好。希望大家进一步坚定政治自信,增强价值自觉,维系法治自由,用行动向人生致敬。来源:青海师范大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