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省机关文稿写作培训班心得体会:要想笔下生花,尝尽酸甜苦辣!
在当前形势下,省委和办公厅下决心举办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培训班,充分体现了对文稿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加油充电的难得机会。领导的讲话和3位文稿大家的授课,都是经验之谈、思想盛宴,可以说“高端大气上档次,解渴管用有内涵”,听了感同身受、受益匪浅。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汇报几点学习体会,讲得不对的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第一点体会,怎么从“害怕写”到“怕不写”。有位领导讲过,文稿写作都会经历几个阶段:害怕写,不怕写,写不怕,怕不写。细细品味,这实际上蕴含的是文稿写作的四重境界。害怕写,这好理解,因为写材料的确是个苦差事,加班熬夜是常态,伤脑筋、费灯泡、掉头发、耗烟草,加上现在的领导水平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高,个中甘苦、冷暖自知。我写了20多年材料,从部队写到地方,从头发乌黑写到头顶泛白,深感干我们这一行,不仅要有好笔头,还要有好身体、好老婆,否则后院会着火;写不好“翻不了身”,写得好“脱不了身”;要想笔下生花,就得尝尽酸甜苦辣!所以,有的同志“宁忙百件事,不提一支笔”,一听说写材料就发怵,不愿干这一行。但我觉得这次参加培训的各位同行都挺了不起,都有一颗“勇敢的心”,都是从苦水、汗水、泪水、墨水里趟过来的“文山”好汉、幕后英雄。特别是我看到参加培训的还有不少女同行,你们不仅是女中豪杰,也为我们这万绿丛中增添了一抹红!再说不怕写,就是既然“逼上梁山”、干了这行,就安下心来、迎难而上,不悲不喜、不怕不怵,努力写出点道道、干出个样子来。还有写不怕,一稿二稿、三稿四稿、甚至七稿八稿,从不怕“搞”;大稿要稿、急稿难稿、无论啥稿,都能“搞”好;日子难过天天过,天天过得还不错;大仗恶仗经常打,经常还能打胜仗,撑起了单位材料的一片天,是大家公认的“笔杆子”。最后是怕不写,“文稿虐我千百遍,我亦待她如初恋”,乐此不疲、其乐无穷,是领导信任的高参、文稿写作的“大拿”。对他们来说,挑灯夜战不算苦、推倒重来不算苦,重要文稿领导没交给自己才“心苦”,这种境界已经真正把职业当事业,接近“无我”了。以上四重境界,大家可以对号入座。可能我们“绝大多数”在三重以下,进入第四重的只是“关键少数”。跨过第一重、趟过第二重,从第三重走向第四重,我个人体会,不仅要有勇气、有决心、有毅力、有热爱、有激情,还要炼就铁肩膀、铁担当、铁笔杆、铁身板,这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和修炼。学“梅”的斗志,扎根薄土,凌寒独自开,不畏风霜雨雪,能够扛住重压、挑起重担、攻坚克难。学“兰”的清雅,宁静致远、宠辱不惊,“虽身在深谷,却香飘世外”,多些书卷气、像个文化人,工作有声有色、做人有情有义、生活有滋有味。学“竹”的虚心,牢记“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自满、不自傲、不自负,始终保持谦卑之态、空杯之心,接地气、聚人气、长才气,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进步。学“菊”的韧劲,务实乐观、积极向上,大事不慌、难事不惧、苦事不怨、成事不扬,以“抬头看天,于云天之外看春秋”的心态,始终笑容灿烂、头顶阳光,努力在平凡岗位上,以非凡作为赢得领导认可、同事点赞、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第二点体会,怎么注重积累、运用和创新。有人调侃“秘书秘书,秘密抄书”,其实“抄”是低级的,也是大忌,善于“炒”,才是高明、妙手。我们要向厨师学习,运用各种食材、佐料加工成美味佳肴。这就有个积累、运用和创新的问题。我们经常说,某某脑子灵、点子多,能够出思想。其实,思想不会与生俱来,关键在于学习和积累。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曾形象地比喻,“各种情况和资料的积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款,存得越多,支付起来就越自如”。我们有时写文稿,感到心里没底、无从下笔,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手里没东西、脑中没“储备”。所以,打仗靠“情报”、写文稿要靠“情况”,平时多一分积累,急时就多一分从容,写好文稿就多一分把握。学习积累的东西多了,你对事物、对工作的感性认识就会上升为理性认识,就会产生思想火花。好思想变成语言,一出口能语惊四座;好思想写成文章,一下笔便精彩纷呈。那么,我们怎么去学习和积累呢?我感到,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思想积累、情况积累、知识积累、语言积累、业务积累,等等。围绕这些内容,平时要当有心人、善于挤和钻,深学理论、多读好书、勤记笔记、广集范文。这里我推荐大家多看看《解放军报》,军中的语言、战斗的话语,铿锵激昂,能提气、提神,可以借鉴运用。真正写材料的,遇到“好东西”就两眼放光,一定要想方设法搞到手。有个形容我们的顺口溜,话虽然土点,但挺形象:寻找素材、搜罗资料像“狗子”,冥思苦想、抓耳挠腮像“猴子”,稿子被批、推倒重来像“茄子”,一稿通过、领导表扬像“王子”。只要平时广集博收、日积月累,我们的各种“储备”就会聚少成多,经常拿出来翻一翻、琢磨琢磨,时间长了、琢磨多了,就能把“死资料”变成“活财富”、把纸上的印在脑子里、把人家的变成自己的,思维层次和写作水平自然水涨船高。特别是要加强理论武装,下功夫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委的重要会议文件精神,从根本上提升领悟力、洞察力、战斗力。毛主席在《实践论》里讲:“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对我们这些写手而言,提升理论素养绝不是“政治务虚”,而是“岗位刚需”。一个人真正“笔头子硬”,不仅要学习积累,关键还得贯通运用,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我们党的许多领袖人物,都是善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他为我用的典范,可以说出神入化。他们的很多经典名篇,都是对古今中外政治思想、治国理政、人文历史认识的创新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经常引经据典、博古论今,然后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起到了画龙点睛、醍醐灌顶、引人入胜的作用。当然,我们运用各种资料素材也有忌讳:一忌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能抄袭,要多在“原创”上下功夫;二忌不加选择,防止人云亦云,被误导、被套住、被牵着鼻子走,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三忌过分依赖,如果没有范文就理不出思路、没有资料就写不出稿子,不善于独立思考,思想就会变懒、思维就会变钝。第三点体会,怎么兼顾“我想写的”与“他想要的”。“关起门来当书记”,是我们常常引以为豪的,但“关起门来当书记”是模拟真的书记当书记,而不是真把自己当书记。虽说写文稿是个具有创造性的活,但它本质是“以文辅政”,具有辅助性质,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与领导的思路、意图、要求、风格精准对接。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思考,从有利于工作出发,可以运用进去,争取转化成领导决策,但不能想当然,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乱写,甚至出馊主意、歪点子。所以,我们写文稿的,不能不把自己当回事,也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以军师自居不行,跟不上趟也不行。只有搞好需求对接,用心用力用情,求新求活求精,才能实现优质供给。另外,我们写文稿,既要准确地领会、表达领导意图,又要创造性地深化、拓展领导意图,善于把领导零散的、零星的、零碎的思考,加以完善、丰富、发展,整合、糅合、聚合提升成系统的思路,有时领导点个题目、出个思路,你要能拓展成一篇大文章。否则,机械、简单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就可能会陷入“想来想去下不了笔、写来写去出不了彩、改来改去过不了关”的窠臼。昨天晚上分组讨论,我们这组讨论很热烈,可能大家原来“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见了面有很多话想说,有许多“真经”要分享。受到感染,我也谈了几点工作的感悟:一是能高能低,就是既提高政治站位,对标对表站得高;又要结合实际,深接地气写得实。二是能前能后,有时要学会超前思考,想到前头、提早谋划;领导有意图、有明确要求,更要心领神会、赶快跟上。三是能写能说,不仅能写出一二三,有时还要能说出个四五六,让领导认可、接受你想的、写的。四是能专能博,该“专”的要深进去、钻进去、写明白,宏观的东西、面上的情况也要掌握,需要“博”的时候、综合性的稿子能运用好、驾驭好。五是能快能慢,我们的工作经常是“短平快”,没有时间彩排,没有机会重来,急的时候要一天、半天,甚至一小时、半小时拿出稿子来,又快又好;如果时间充裕,也要能沉得下心、反复打磨,慢工出细活。六是能张能弛,紧张的时候能够加班加点、通宵达旦、连续作战,平时也要学会休息、学会生活,养精蓄锐、劳逸结合。我们综合一处为省委主要领导提供文稿服务,任务重、要求高、节奏快。为了跟得上、贴得紧、服务好,平时工作中离不开各地各部门、尤其是在座诸位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涉及一地、一部门的工作,你们研究深、是行家,最有发言权。我们之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无缝衔接,才能增强文稿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所以,大家无论是提供素材,还是代拟文稿,都要按照省委易书记提出的“好理解、好把握,好应用、好操作,好检查、好评价”要求,注意以下几条:一是不能太浅,浮在面上、蜻蜓点水、就事论事;也不能太深,故弄玄虚,讲的都是专业理论、行业术语,让人云里雾里不好懂。二是不能太粗,讲的都是官话套话大话,就是没有一句可操作、能落实的话;也不能太细,没有跳出部门、站上全局,事无巨细像厅长甚至是处长在安排工作。三是不能太马虎,心想着反正有省委办公厅把关托底,应付一下得了,只求交差、不讲质量;也不能拖时间,要按时交稿,尽可能往前赶,多给我们一点修改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在时间紧、要求急的情况下,不能按部就班“走程序”,最好先跟我们沟通定个路子、理个提纲再写,避免走弯路、做无用功。四是不能搞本位主义,局限于部门利益,要钱要人要政策写一箩筐,真正实打实的工作举措三两行;也不能“挖坑埋雷”,照搬照抄文件或其他领导的讲话,否则就可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影响。总之,我们都是同行、战友,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力量。让我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心长相知、情长相忆、事长相帮、人长相谅,努力用手中的笔写出更多接地气、有深度、高质量的精品力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