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这次会议是xx局党委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就是深入推进xxx厅信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从中汲取深刻教训,切实强化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过错受追究意识。为深入推进贯彻落实公安部和省公安厅信访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市xx队伍信访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意义去年xx政法委提出了“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这“三项重点工作”体现了对新形势下政法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心。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维护公正廉洁执法方面,信访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做好信访工作是我党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信访工作是我国政治、司法体制下的一项特殊而重要的工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和渠道,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我党“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落实到每一个单位,能否做好信访工作是对一个单位执政能力重要检验;具体到每个人,能否做好信访工作是对每名干部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工作能力的重要检验。一个对信访工作不重视的领导,就不是一个政治合格的领导;一个对信访问题处理不好的干部,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干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意义,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信访工作,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处理好每一起信访案件。(二)做好信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xxx同志指出:“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深刻内涵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做好信访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做不好信访工作,没有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把做好信访工作置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的高度来认识,置于确保全市xx队伍稳定必须做好的重要基础工作的高度来认识,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三)做好信访工作是解决我们工作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多年以来,全市xx队伍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xx事业和队伍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是一支党委、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队伍。但是,认真审视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足和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还很严重,干扰了正常工作,影响了队伍建设和形象。近年来信访事项所反应出的各方面情况,充分暴露出我们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好信访工作对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强化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监督和促进作用。二、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积案化解工作就目前全市xx队伍的信访积案情况来看,有些案件解决起来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有的也不是不能解决,各地要提高认识,以“案结事了、停访息诉、群众满意”为目标,采取果断有力措施,扎实推进积案和疑难信访案件化解工作。(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从近年来的信访积案情况看,主要问题是领导不力,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有的单位军政主官根本不了解本部门到底有多少信访案件,有的明知道存在问题却不管不问,不采取有效措施,导致信访案件久拖不决。对于通报中存在的积案,各单位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明确一把手作为积案化解的第一责任人,主要领导亲自接待信访当事人,亲自协调解决信访问题,要层层签订责任状,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做好积案化解工作,真正做到停访息诉。各地要把握好《机关信访事项终结办法》的有关精神,对待缠访闹访问题可以报xx局进行备案,xx局将按照《信访事项终结工作规程》的相关规定报送省厅备案,减轻积案负担。各单位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属于哪一级单位、哪一个部门解决的问题,就由哪一级单位、哪一个部门来解决,要努力把群众信访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各地纪检信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监督、督促相关部门处理其职权范围内的信访问题。(二)采取有效措施,在解决重点案件上下功夫。在全市目前现存的18件信访积案中,分析成因,有的是因为个别群众不懂法,对xx执法部门做出的公正处理仍提无理要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四处非理性上访;有的是一些单位对解决信访案件的态度不够端正,不能站在信访人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一味推诿;有的是对火灾调查不及时、不深入、不细致,证据收集不全面、原因认定不准确、办案程序环节有纰漏等;还有的由于我们自身出警速度慢,火灾扑救不及时,技战术运用不当,造成火势蔓延扩大,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在这些信访案件中,绝大多数是由于我们工作失误、甚至错误造成的,有些案件解决起来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但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去解决,积案拖的久了不见得就能停诉息访,反而容易将矛盾扩大化,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三)要依靠政府,争取支持。一些因火灾原因认定引发的信访案件,特别是对于纠正执法过错、赔偿经济损失等信访案件,往往都是涉及上访人切身利益,仅靠xx部门自身是难以解决的,必须紧紧依靠政府的支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协助,才能更好的推动信访问题的最终解决。(四)要依法履职,按章办事。各单位一定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履行职责,凡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属于本级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都要依法受理。对于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信访事项,要认真负责地予以解决。对确因xx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确属执法过错而造成群众来信来访的,要实事求是地予以纠正,对于涉案人员,要依法严肃处理。必须严格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坚持依法律、按政策办事,对于涉及信访人切身利益的问题,该让信访人知道的要让信访人知道,该让信访人参与的要让信访人参与。同时,要注意保持政策的严肃性,避免为了解决一时一事的问题,随意乱开政策口子,无原则地迁就,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在制定、推出新的政策措施时,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充分考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防止横攀竖比,又要充分考虑历史发展的过程性,不能简单地用现在的政策去套用已经解决的问题。对于信访人反映的历史遗留问题,要充分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法律政策,防止背离历史,脱离实际,不考虑现实条件,翻旧账。(五)要端正态度,积极化解矛盾。在解决积案、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去看问题,带着对群众的感情去解决问题。信访群众中很多都是弱势群体,他们确实有不少实际问题和难处,需要我们帮助解决。有的信访人到xx局讲述他们去支队上访的过程,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有的单位接访态度强硬、语言蛮横;有单位干脆避而不见、推诿扯皮,信访人往往因一件事情要跑上十几、二十几趟,失去了对我们的信任。对待信访人的无理诉求,我们也要应耐心细致的做好说服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不能一见就烦、一听就厌,要通过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来感动和感化信访人,转变其无理诉求的思想,从而达到停诉息访、化解矛盾的目的。三、加大源头预防治理力度,确保不增加新的信访案件我们在想尽办法化解积案的同时,要认真查找并整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源头预防治理力度,确保不增加新的信访案件。(一)要建立解决信访问题的长效机制。信访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单位要在着力解决遗留信访问题和认真总结、深刻剖析、研究制定整改措施的基础上,建立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职责、制度和规定,并强化落实,尤其要强化领导接访、定期分析、研究信访工作等制度的落实。同时,要大力加强信访干队伍伍建设,将善于做群众工作、熟悉法律法规的干部充实到信访部门,切实改善信访干队伍伍结构。(二)要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灭火救援不力,执法不规范,不按法定程序办案,甚至敷衍了事等问题是引发信访案件的主要原因,火灾事故调查程序不严、证据不全,火灾原因认定随意性大造成的上访信访案件十分突出。各执法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严格履行执法程序,严格按章办事,严格各个环节,确实做到物证齐全、裁定准确、无懈可击。要认真查找、及时发现在灭火救援、监督执法、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在xx业务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坚持边处理、边整改,采取有力措施消除信访隐患。今后,凡是因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引发的信访案件,xx局将对责任单位及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倒查,严肃责任追究,绝不姑息迁就。(三)要建立起有力的督察机制。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是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监督方式。监督可以通过督察的方式进行,督察可以分成常态督察和信访督察,常态督察目的在于促进队伍各项工作的正规化管理,避免各级单位在日常工作出现纰漏造成上访问题的发生,信访督察目的在于监督各级单位在处理信访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也可以在督察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xx局已经制定下发了《省xx队伍督察工作实施细则》,信访工作将作为今后督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从而克服自我监督的软弱性,充分发挥好内部监督机构的职能作用和助手作用,端正对待群众信访问题的态度,切实加强信访案件的查处工作,提高查处质量。(四)要进一步建立起良好的信访环境。应该正视在我们的工作和个别干部身上确实存在问题,我们欢迎、鼓励实名反应问题,对反应的问题线索清晰、事实清楚的,必须严肃查处。但近一个时期,xx局领导批阅了一些信访举报信件,极少部分是实名举报,大部分信件反映的问题线索不清晰、内容不属实,个别举报人的目的和动机不纯,把所谓真实反映问题的信件直接寄给部局和省厅领导,这些匿名信访案件到头来往往查无实据,占用和浪费了我们很大的工作精力,也给我们xx队伍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在选配干部时,个别人品行不端、心术不正,打电话、发短信、写匿名信的突然增多,捕风捉影,甚至陷害、侮辱,极其不负责任。今后,xx局也要对无事生非、造谣惑众的问题采取组织措施,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两个方面的问题都要加大力度,认真查处,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