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提纲:基层选调生的一年“过关记录”
2022年8月,乘着盛夏的列车,我从*出发来到了*县的*镇,成为了一名基层选调生。不知不觉,在这个没有喧嚣的小镇里,我度过了一年有余的时光。一年间,我完成了从一名象牙塔学生到基层工作人员的蜕变,也让我对“关关难过关关过”有了更深的认识。过好“思想关”,坚定“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的初心使命。选调生是来自各大高校学生中的“佼佼者”,多数有着光鲜的学历背景、丰富的社团经历,毕业后放弃大城市优渥、体面的生活,转而来到基层,选择成为一名“新农人”,去感受最直接、最清新的乡土气息。当看到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在享受大城市的灯火酒绿时,陪伴我们的只有安静的小巷和办公室长明的灯火,不得不说,这是会感受到落差的。但我想,在无数的选择中,我们选择了和最广大的基层群众一起,去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汇入到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航程当中去,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这也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我们要俯下身子、迈开步子、甩开膀子,善于从高粱、麦穗、地瓜等庄稼作物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业,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过好“学习关”,树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心态。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作为年轻干部,我们的知识理论素养都相当不错,但更应当学习的是如何和群众打交道,如何做群众的“贴心人”。说农语、干农活、坐农家板凳,深入群众的家中向群众学习取经,搞好调查研究才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先决条件。我们应当勇于向单位中的“老前辈”、田间地头的“老行家”请教,真正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践行到我们的日常,让好的学习心态推动我们茁壮成长。俗话说:“低头的麦穗,昂头的稗子。”意思是越是成熟饱满的麦穗,越会谦虚低调地沉淀,而果实空空的稗子,才会在风中昂头招摇。驻村干部要时刻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端正态度,放下身段,时刻保持勇于归零的“空杯心态”,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克服能力不足的“本领恐慌”,时刻牢记“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利用驻村工作的机会,沉下心来丰富理论知识,向基层乡村干部请教、拜群众为师,在基层一线壮筋骨、增才干、练本领。同时,驻村干部还要有“检身若不及”的自觉,勤掸思想之尘,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行,让人生的“麦穗”变得更加“丰硕”。过好“行动关”,秉承“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的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特别是在乡村,乡亲们是最直接的,他不会看别的花架子、假把式,他们最重视的就是你到底做了些什么。而这也就要求我们重视真正的民生诉求,并脚踏实地的去实现它。所谓民生发展目标的实现,恰恰体现在无数个小小期望的集聚里。从希望家门口能够干净整洁一点,我们带来了人居环境的集中整治;从希望能够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养”,我们带来了敬老院的提质改造。未来我们还会进一步地去收集更多的民生期望,让这些小目标一步步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目标的“实现者”,这也是我们基层干部的价值。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红高粱》一文中,将红高粱精神解读为自强自立、生机盎然、热情奔放、敢作敢为。高粱拥有坚韧挺拔的身姿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始终将根系深深扎向土地,不惧风吹雨打,不畏盐碱旱涝。驻村干部选择离开原单位的“舒适区”和“安乐窝”,到条件艰苦、任务艰巨的地区驻村,每天与群众打交道、与土地打交道,要主动适应角色定位转变,真正扎根乡村一线,以百折不挠、逆流而上的毅力勇往直前,以舍我其谁、敢作敢为的担当攻坚克难,以昂扬向上、全力以赴的斗志迎接挑战。“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要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练就“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意志,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发扬“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斗争精神,不断闯激流、涉险滩、过暗礁,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干出一番实绩。习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干部,“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我们背起行囊,来到了这一方土地,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洒向最广袤的土地,去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勇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用科学细致的调研手段和初生牛犊般进取的锐气,在乡亲们的笑声中收获自己真正的价值。“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未来我将以“永远在路上”的心态,一步步丈量每一处关隘,坚定地向前走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