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然 发表于 2023-4-28 14:31:46

关于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重点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农村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群众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实践场所,农村发展是影响新时代中国走向更高更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是进行农村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为整个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也是提高农村发展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党员干部是沟通基层党组织与上级组织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和道德品质,能够为农村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农村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撑,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一、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农村发展一直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党员干部作为农村发展中的特殊群体是带领乡村发展走向更好、更强的领头羊。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深化,不断深入与新时代思想理论的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研究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推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经济建设为先,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国家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实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为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更是大力兴修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农村经济也在持续向上发展,生产方式、生产模式不断升级转型,农村农业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虽然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但许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1.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财力物力的支持。由于经济比较落后,部分农村地区更关注农村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却忽视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农村党员干部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农村经济建设上,有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在着重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钻政府政策的空子,贪图个人利益,很难起到带领群众实现共同致富的模范带头作用。此外,因为经济发展缓慢,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充分的财力投入,导致教育资源不足。2.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农村党员干部流动性的影响。对于流动性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正逐渐成为农村工作的难题。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大量劳动力开始向城市靠拢,导致农村党员干部的流动性变大,即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可能一年中很长时间在外务工、经商,或者在农村任职的党员干部很多来自上级委派、大学生兼任,农村流动性党员干部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样很难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导致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得到好的实施。(二)文化建设不足,不良社会风气“趁虚而入”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使得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文化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农村党员干部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对农村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但部分农村地区文化建设长期投入不足,一些封建迷信、贪污不廉洁、人情消费等不良社会风气仍然存在。1.部分农村党员干部贪污不廉洁较为严重。在全国范围内,农村居民劳作之余,文化生活较为单调,给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留下了极多的时间和极大的空间。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一些党性低、缺乏法律意识的农村党员干部贪污不廉洁情况较严重。例如贪污农业补贴,国家为了让农民的种地成本降低,给一些符合条件的农民下发农业补贴,这些农业补贴要经过一些农村党员干部下发,有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直接扣取这项费用,让农民群众失去了这份利益。这样思想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在一些偏远乡村数量相对较多。还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于国家政策,觉得政策符合自己利益则去作为,不涉及自己个人利益的则不作为甚至滥作为。2.部分农村党员干部人情消费现象较为严重。人情消费的不良社会风气在农村也是比较常见的,例如在进行村干部竞选时,有些人投票选举不是看能力而是看关系,靠家族势力当选党员干部的现象在农村依旧存在。在开展扶贫工作时,一些真正贫困的家庭得不到补贴,而一些农村党员干部不符合条件的亲戚却能享受。这样的农村党员干部的存在不仅影响国家的政策实施更影响农村的发展。(三)整体素质偏低,主导地位稳定性不足农村党员干部是党在农村地区的骨干力量,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位置,直接决定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近年来,由于国家战略扶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群众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等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更是迈向新台阶,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但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水平相对而言依旧偏低,仍有很大的提升进步空间。1.部分农村党员干部文化层次较低。在农村地区,存在转为严重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组成结构不合理问题,农村党员多为中老年党员,缺乏新生力量,这些中老年党员干部的受教育水平大多为初中或小学,他们由于年龄、知识水平的限制,缺乏时代性科学性;还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面对开放复杂的网络信息,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缺少科学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很大困扰。2.部分农村党员干部法治观念较为淡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有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缺乏法治观念,不能运用法律法规治理乡村,会增加乡村治理的困难性,更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因为法律意识的缺乏,对于国家政策喜欢按照习以为常的方式去处理,不按法律办事,不断寻找规避、变通的空间和可能性,法律制度被架空,致使违法违规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变大;部分农村地区党员干部具有一定的“小农”思想,缺少科学观念,这种思想在农村党员干部身上的体现就是只满足自己的温饱或者全家人的温饱,只注重自己的个人利益,涉及个人利益的去做,不涉及个人利益的就得过且过甚至不作为。3.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能力、政策解读能力不足。调查走访发现,在村委担任职务的农村老党员干部,以男性居多,他们一年中一半及以上的时间要忙农活以及一些“家务”活,这样两头忙的党员干部在农村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党员干部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开展思想理论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任务量大、内容繁杂、责任重,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封闭的山区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工作更是一件任务量巨大的工作,农村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不足加上文化层次低,以致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一直受到制约。政策解读能力是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农村党员干部不仅要具备学习理解上级政府所传达政策内容的能力,还要具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群众解读文件的能力。但是由于部分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不够,缺乏对专业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造成自身理论能力不足,以致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无法将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导致政策无法得到贯彻落实。农民群众没有接收到、感受到国家政策对他们的影响,部分农民误以为政府不作为,影响了政府公信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农村党员干部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解读文件能力是影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4.部分农村党员干部主体能动性不足。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也进入了农村生产生活中,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发挥主导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但部分农村党员干部主体能动性不足,对于上级的各类政策及其精神只是程序性传达,或将其他区域的实践成果照搬照做,没有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改善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措施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工作。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能力和水平,调整党员干部队伍结构,从而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对改善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至关重要。(一)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激发农村党员干部工作的生机活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主要任务。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发展模式、生产方式的落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农村经济是改善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首要任务。1.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动力。长期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对土地资源造成了较大的浪费,农村党员干部应深入考察本土文化,利用本土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经济。可以利用先天的地理优势,打造绿色、宜居的乡村,发展独具特色的农村旅游业。转变农村生产方式的前提是一定要对农村进行深入的考察,不能盲目改变、盲目跟风。这就需要农村党员干部一定要发挥好农村发展先锋队的作用,对该区域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制定适合该地区发展的策略。农村经济想要得到发展,一定要加强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除增设医疗卫生服务等基础设施外,也要重视教育资源的投入,并且定期开展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学习会,业务知识、专业知识培训班。保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资金投入,避免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农村党员干部一定要注意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切实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2.提高农村党员干部薪资收入,创新党员干部监督、管理机制,让农村党员干部干事有奔头。调查走访发现,不少农村党员干部表示工资补贴较低,必须从事其他工作来提高收入,想要做到安心工作很难;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是最苦最累的,并且农村党员干部工作环境较差,工作量大、繁杂。要使农村党员干部更加注重思想工作,就要创新党员干部管理、监督机制,上级组织和有关部门应该适当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福利待遇,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安心留在农村工作,例如可以制定农村党员干部动态管理办法,差异化提高村干部薪酬,可以将农村党员干部分级考察;可以将农村党员干部的薪资奖励与发展农村经济联系起来,农村经济发展越好,农村党员干部所获得的补贴就越多,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活力。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收入,促使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认真负责、有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能力,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建立自上而下的经费投入机制和经费使用的监督机制,实施经费责任制、村级经费保障机制,保证政府下发的关于农村建设的经费真正落实到农村建设上,经费的投入真正使农村得到改变而不是“打水漂”。由于建设农村经费投入的特殊性,要众多部门经手,因此政府一定要做到齐抓共管,上下联动,自上而下每一级都要保证经费的投入,监督机制也要同步跟进。(二)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在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于理论的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农村党员干部应以理论学习为突破口,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这就要求农村党员干部不仅要自己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的学习,还要用理论武装头脑,通过现身说法、榜样教育等各种方式,促进先进理论思想文化融入农村生产生活,使广大农民群众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营造一个具有良好风气的农村社会。1.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地区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首先,农村党员干部要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自身要认真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组织农民群众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且鼓励引导群众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思想以及一些利于农村发展的思想,例如孝义文化,有关社会公德、家庭公德方面的文化。其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融入实践,要将传统文化与农村工作结合。最后,党员干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注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同时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熏陶作用,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农村生产生活中,让农村党员干部、农民群众都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2.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有能力、有追求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论、理想、精神、道德不同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对社会舆论具有导向、规范、熏陶作用。农村党员干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有利于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及时地对思想工作作出调整,将先进文化融入农村建设中来。要深入考察本地的乡土文化,结合先进文化以及村民的思想实际,利用本土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在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时,要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与先进文化保持一致并且相互融合,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日常管理,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思想工作自觉性、主体能动性,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在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农村党员干部是农村建设的领头羊,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农村党员干部只有充实自己的理论头脑、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发挥出在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把握在农村建设中主导权,更好地带领广大农民走向共同致富之路。(三)优化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组织结构,提高党员干部整体素质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任务,具有深远的战略考量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现如今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干部工作,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添加“新鲜血液”。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文化层次低等,使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缺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不合理的结构会很大程度阻碍农村党组织队伍的发展,并且由于农村党员干部录用渠道窄,缺乏真正了解农业农村的治理良才,所以吸引更多优秀干部人才来到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还需要在录用机制上下功夫。政府需要破除人才录用的体制障碍,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不断更新充实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对于不作为、不合格的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严肃处理,提升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质量。2.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解读政策能力。首先要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能力,使其在农村建设事业中承担应有的责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坚持农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农村党员干部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在政策范围内,尽全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农村党员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不懈怠,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道德品质与先进文化保持一致,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工作方法等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通过学习保持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时刻保持先进性。可以定期组织专题培训班,开展对村支书等主要的农村党员干部的业务知识培训,并且农村党员干部一定要提高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得过且过、“对付型”学习。农村党员干部要向实践学习,不要关门研究政策、方针,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考察和研究,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将政策精神与实践结合才能将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农村党员干部还必须要有坚定的共产党员的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追求,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为农村建设事业贡献最大的力量。其次要提高党员干部解读政策的能力,这是农民是否能够真正了解政府政策的关键,是政府在农村树立公信力的关键。农村党员干部直接面对群众,是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如果农村党员干部对于政策只是盲目地传达信息,就会直接影响到政策的贯彻落实,甚至会引发许多不确定因素。应立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策解读能力。第一,农村党员干部要对政策进行全面和准确的把握,不能片面、机械地理解政策信息。农村党组织要进行定期的政策学习,不单单要学习政策内容,还要充分了解政策提出的背景、条件、目的等有关内容,这也要求农村党员干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学习能力。第二,农村党员干部要学会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政策,然后用这种形式帮助农民群众理解政府政策的内容,以便后续政策在群众中的落实。例如可以召开网格长会议,充分利用农村的网格化管理制度,点对点服务,不落下一人,这样既可以减少个人的任务量也可以提高效率。只有让农民群众都理解政策的内容、目的,才会使后续的每一个政策在农村地区得到有效实施,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第三,农村党员干部解读政策要具有预见性和创新性。在政策出台后,会出现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需要农村党员干部提前作出对策,及时给农民群众作出答复和解释,并且农村党员干部解读政策要有创新性,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区域的政策制度,要深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对于政策实施作出科学的安排。通过以上措施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政策解读的能力,调整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组织结构,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从而改善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对于农村思想工作、经济建设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