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村评选经验材料:用好三把“钥匙” 开启文明乡村建设之“门”
近年来,**村本着发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的理念,高度重视文化振兴,积极培育文明乡风,不断涵养文明新风尚,在润物无声中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让文明之风遍润田野,让和谐之风迎面而来。**年被评为第七届*省文明村镇。一、用好“政治之钥”,开启文明实践之“门”一是党建引领聚合力。结合党员联系群众,构建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三层党建网格。村党支部作为第一层网格;18个村小组作为第二层网格设置党小组;每位党员联系5-10户群众,作为第三层网格。通过党员联系群众,有效地把各方面力量动员起来参与文明乡村建设。比如,通过动员在外乡村投身家乡公益事业,筹集新农村促进会资金 1.2万元,为村小组人员集中区域安装了60盏太阳能壁灯,方便村民夜间出行。同时在疫情期间,动员乡贤为本村捐赠2万只一次性口罩,为我村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保障。二是志愿服务暖民心。整合党建资源,组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总队1个,下设5支志愿服务分队,常态化开展“学习强国来比拼”“垃圾分类我先行”等6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按照“入户、见人、走心”要求,创新打造“和美乡风志愿岗”,先后在18个村民小组设立了17个志愿岗,分为先锋岗、科普岗、民情岗、帮扶岗、阅读岗、文艺岗、环保岗和治安岗共八类志愿岗。志愿岗大多设在村民家中,由该户成员提供志愿服务。比如,理论宣讲志愿者杨乐员是村里的一名老党员,同时也是位乡村医生,他主动向村委会申请设立先锋岗,通过线下座谈的形式开展“微党课”,带领村民一起学党史、讲红色故事、教健康小常识。三是建强阵地兴文化。整合各类资源新建**村文化活动场所,搭建理论宣讲、文化科普、体育健身等多个平台,实现对现有资源和平台的集结与盘活,拓展文明实践功能。群众靠带动,带动靠活动。依托阵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演绎形式将古今家国故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起来,开展10多场主题宣讲,引导群众做时代新人。二、用好“德治之钥”,开启移风易俗之“门”一是以“新规”树“新风”。始终把破除陈规陋习作为深化移风易俗的重中之重,深入关注村民反映强烈的人情消费高、宴请流程多等问题,制定了《**村移风易俗管理条例》、修订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同时,为群众制定《婚丧喜事“十”指引》,量身定制红白喜事“文明菜单”。通过党员干部带头践行、加强教育引导、鼓励相互监督等方式,大力推行喜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人情适度、合理收礼、新式祝福的新风尚。自今年以来,全村共有36户村民申报红白喜事简办,累计为村民节省开销40余万元。二是以“小手”拉“大手”。常态化在学生和家长之间开展以“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点带面,以学生带动家长,以家庭带动村级形成文明新风尚。比如,去年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利用寒假期间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 文明新风尚”的居家实践活动,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年龄身心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以小学生的小手带动家长的大手,一起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卫生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三是以“家风”淳“民风”。深入开展“最美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将每家每户提炼的家风家训印制成牌匾悬挂在村民家门墙上,时刻提醒不忘家风、牢记家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用好“自治之钥”,开启共建共享之“门”一是强化制度约束。健全“一约四会”制度,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自治组织,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两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督促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明确对乱搭乱建、焚烧秸秆等问题的处理措施,引导村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确保村规民约的整体性、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坚持群事群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表达,各村小组议事点定期组织村民开展民主议事,由发起人提出议事事项,村小组全体村民共同协商解决。通过群事群议,争取到上级项目资金40余万元,分别对华坑小组进行亮化提升,解决了200人夜间出行难问题。对塘家山下组山塘整治工程,对平斜涵新建、坝体加固、溢洪道维修,确保安全渡汛,同时有效地缓解了旱情期放水难的问题。形成了小事不出“村民议事点”,大事不出“村委会”的良好局面。三是注重典型引领。开展“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典型选树活动,挖掘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用身边人为榜样激励更多的人向善向美。对获评的人或家庭全部挂牌上墙,形成互相竞争、比拼赶超的浓厚氛围。目前,全村文明家庭占比已达98%以上,通过评星挂牌“面子”的激励,实现了乡风文明“里子”的提升。
页:
[1]